康复知识
北京七彩虹康复训练 如何提升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在我们华盛顿大学的融合教室里,有一位孤独症小朋友保持了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记录。他能在小伙伴们围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以0.68秒的时间把对面孩子碟子上的薯片抓起来并塞进嘴里面。
看到自己爱吃的东西就一把抢过来,是典型的本能反应。但一个靠本能来生活的孩子,是很难指望他在社交沟通中有好表现。普通孩子的成长,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处理“自己跟自己的关系”(即自我管理)以及“自己跟别人的关系”(社交管理)的过程。所谓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学习,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情商教育,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处理这两层关系。
自我管理为什么重要?
注意力缺乏和多动症(ADHD)是儿童大脑发育迟缓所引发的疾病, 而孤独症孩子也常常会伴随有注意力缺乏、情绪问题、和身体协调能力低等问题。这些症状的背后是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的薄弱。在我看来,学习自我管理是早期干预的重中之重。
打个比方,就像开车一样,孩子坐在新手司机的位置,他最需要的是学习怎么加油,怎么踩刹车和操控方向盘,保证自己的车不翻,而不是去跟对面的司机打招呼问候,更没时间去学习比较不同地方的交通规则。
虽然我很能理解家长面对孩子在发音说话问题时的着急,愿意把大量的钱和精力花在学语言和智力开发上,但只要您换个立场,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孩子自己最需要学习的,往往不是那些枯燥的知识和训练,而是怎么操控和管理自己的身体硬件。
当孩子长大了,周围的人能容忍孩子的发音不准(说不定5年以后科技进步能让孩子用电子工具实现日常沟通了),能原谅孩子不知道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度,但可能没什么人会原谅您孩子暴躁的脾气和肢体攻击。
一起来学习自我管理
应用行为分析里面有专门的方法教导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基于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育儿方法也有大量实用有效的技巧。我会在系列课程中会详细介绍。
如果您明知道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好,最好的策略是事前用心为孩子做出主动调整。此外,对于事前没来得及安排,要事后及时和孩子复盘,目标是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能有所改善。最怕的是家长老师重复使用无效的方法,去应对孩子反复出现的自我管理问题,还期望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好比是同一根钥匙打不开锁,却老指望下一次能意外打开。
限于篇幅,我这里先介绍三个自我管理预防性策略。它们包括:
1. 激发孩子内在的自我管理动力。
让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去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或者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能意识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少摔跤,都是不容易的。真的不是孩子不愿意,而是能力上做不到。就算是一台宝马车,没有了油也是寸步难行。
在我们的社会中,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的主要是两套规则:直接强化以及道德规则管理。当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时,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强化比起遥远的后果要来得更直观有效。激发孩子自我管理的动机是要把直接强化的价值放大,以及把抽象的口头规则变成当下有意义的强化。
例如孩子习惯乱扔衣服,您跟他说这样做将来找不到工作,或者娶不到老婆,对他而言是意义不大的。一定要找到他当下理解水平的沟通方式来激发他的内在动力。如有的孩子喜欢比赛,您就用输赢的概念来引导他;有的孩子喜欢火车,您可以将收纳箱做成火车形状。要让孩子对事情“来劲”了,才能真正做到“自我管理”。
也许您会觉得,孩子的自我管理是理所应当的。例如我们认为孩子应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40分钟,但面对一个无聊的话题或者一个缺乏老师和孩子互动的课程,我们怎么能指望孩子有内在动力去坚持听讲呢?这些情况下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那完全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大人的期望有问题。
2. 营造自我管理的环境气场。
我去日本旅行的时候,常常惊叹于日本人在公共场合营造出来的自律气场。例如在东京的地铁车厢里,乘客们都是安静得让人发指,连接电话都是小声小气的。上电梯时尽管很窄,大家总是自律地靠边站,把另一半路留给更匆忙的行人,街道的干净整洁就更是没话可说了。
所谓的环境气场,实际上是由外在的社交规则、礼仪、和习惯来约束自我管理的行为。例如亲子定时阅读就是营造专注的气场。又例如孩子有情绪问题时,大人如果能抑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平淡的语气,等孩子冷静下来时,和他商量下一次如何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就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绪管理气场。相反,如果父母间习惯了互相发脾气,孩子的脾气也不会好到哪。
有家长跟我分享,读名人故事的绘本对孩子的自我管理很有帮助,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真的需要楷模和榜样的力量。如果您的孩子有位偶像就想办法挖掘他的优点,如果是爸爸妈妈以身作则就更是可贵了。当然跟孩子的沟通切忌一味的说教,而是要放下身段,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沟通。如果一次跟孩子沟通多个话题,那么您最好可以提前给自己列一下沟通信息点,防止前后矛盾,育儿的基础在于育己。
除了人为的提示辅助,物理环境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譬如帮助训练注意力的任务清单等,这些在以前的文章已经介绍,就不多说了。
3. 直接进入自我管理的良性循环。
我以前跑过一次42公里的全程马拉松,最开始的训练因为太辛苦了也是非常挣扎,很多时候是给自己各种理由逃脱。后来我的一位跑友给我支招,就是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穿鞋去跑步,别磨蹭于刷牙什么的,越是给太多时间思考就越做不成事情。慢慢的两周过后便进入良性循环,不训练反而浑身不舒服。
这个策略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让孩子不知不觉把自我管理的事情做了。我们知道很多人做自我管理时都会面临很多心理挣扎,如果一味跟孩子说理只会陷入泥淖。例如让孩子去跑步,孩子总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最后黄花菜都凉了。这个策略的核心在于直接让孩子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让他感受到自我管理本身带来的好处,慢慢地进入自我提升的良性循环。
正面管教的一个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是让孩子学会做判断。对于本身自我管理不太好的小朋友,他们的舒适区恰恰是那些混乱的房间,做事情三分钟热度,或者习惯性的大吵大闹。让每一位孩子自动从自己的舒适区走出来是不现实的,行为改变区本身是不舒服的,但我们家长老师在了解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基础上,当机立断,坚定和保持一致地扭转轨道,让孩子进入良性循环。
总 结
在我看来自我管理能力是最宝贵的一种能力,尽管孩子由于大脑发育因素而有所滞后,但并不等于就没有办法。通过调整环境,让外界环境给大脑正反馈,并通过量的积累,是可以实现良性循环的。
作者|曾松添(Tim)
华盛顿大学学前教育早期干预准博士
国际应用行为分析师(BCBA)
Bamford基金会全额资助学者
美国早期干预协会循证实践评估项目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