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5010255946 / 010-56255560

康复知识

北京七彩虹康复认知训练 给孩子优质的学习体验

发布时间:2018-07-31 11:55浏览:

 

 

提供优质学习体验。

早期干预不是自然放养或过分干涉。就像一只飞舞的蝴蝶,捂太紧了翅膀都会折断,随便放养则可能收都收不回来。优质的学习体验是家长和老师基于对孩子能力的了解,有选择地创造或把握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机会的过程。

 

换言之,优质的学习体验=孩子能力的了解X教学机会的创造和把握。

 

    优秀的家长和老师,总能基于孩子的能力,为其创造或把握住相匹配的教学机会,让孩子在各个发展阶段,通过优质的学习体验,掌握受益一生的关键能力。

 

      举个例子,美国人特别注重从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优秀的早期教育项目充满着各种有趣的学习体验机会。Drew是我同事的儿子,8岁的Drew从小喜欢收集各种废旧电子零件,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做出各种模型。他家于是把整个车库都给了Drew做实验室。Drew一攒够零花钱,妈妈就会带Drew来到下图的玩具店,这个店只需要花7美元就可以在90分钟内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制造自己喜欢的玩具。

 

    再举个例子。两年前我到北京师范大学做报告,研究特殊儿童干预的刘教授跟我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案例。一对父母常年工作在外,独生孩子只得由4位老人轮流带,可惜的是孩子到3岁半都不会说话,而且在幼儿园的自理能力很不好。于是着急地请刘教授到家给孩子做个评估,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公公婆婆爷爷奶奶悉数在场。

 

    期间刘教授问了一个问题:“小孩子饿的时候是如何跟大人表达的呢?”四位老人平时照顾周全,三餐外还有各种吃不完的零食,面对教授的提问,他们惊奇地反问:

 

“怎么会让他饿呢?!”

     这个案例对咱们特别有警醒意义。生活好了希望孩子少受苦,本能的溺爱是人之常情。但是太无微不至,则连孩子的学习锻炼机会都会被大人“抢走”了。让幼儿感知饿,冷,热,便意等身体信号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体验。让孩子试一试苦的咖啡,获得直接体验,比起唠叨说“不准不准”来得更有效。这一个个体验不断强化后会在大脑形成对应的“标签”,这些“标签”是日后孩子表达需求和锻炼语言的基础。

 

    另一位发育迟缓孩子的家长告诉我,因为保姆平时照顾周到,连吃鸡蛋保姆都亲手托着喂到孩子嘴里。等妈妈后来自己带孩子,以为把鸡蛋剥了壳送到孩子嘴里,孩子自己会用手托住,没想到孩子咬了一口,剩下的大半个鸡蛋“啪”地掉到地上——孩子的手提都没提一下。保姆是不会顾及孩子的能力和学习机会这些的,但吃亏的最终还是孩子。

 

    如上面的公式所示,优质的学习体验需要对孩子的能力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并创造或把握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机会。

 

.对孩子能力有客观判断

首先需要对孩子的能力有一个合理评估;

继而要知道合理的期望在那里;

第三还要预估中间的难度孩子是否能应付。

 

    一个好的学习体验,应该是基于孩子现有的能力基础,然后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难度过大则造成挫折,过小则孩子都会不感兴趣。

 

    打个比方,要从一条喘急的河流的这边到达对岸。您首先要知道孩子会不会游泳,如果完全不会,可能还是先学会游泳的基本功再来挑战。如果孩子有基本的能力,那则需要预估他能游多久,是否需要加个救生圈。如果孩子已经有丰富经验,那我们对这件事只要保持观察的姿势或许就足够了。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大部分的学习体验都应该是愉快积极的,但小量的失败体验并不可怕,甚至是有积极意义的。首先失败体验是在可控范围内,然后关键是要借此机会,教导孩子如何面对失败的能力,如自我安抚,平淡对待,换角度解读,转移注意力等技巧(这些技巧在以后讲到情绪管理时会详细介绍),将失败的经历转化成能力提升的学习机会。

 

    对于“评估-期望-辅助”这三点的把握,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而变成一个内化的教养习惯。在我看来,这是一位智慧家长老师和一位新手家长老师的最大区别,没有之一。过份用直觉或本能来养育孩子,常常会走进下面三个误区:

 

1.评估误区:觉得孩子样样都不行,或许我们其实对孩子的能力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估,或许孩子其实根本具备这个能力,不过是在您的鄙视中变得缺乏自信;

 

2. 期望误区: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合理目标要求不自知,例如孩子不懂得分享,我们或许觉得他是特殊孩子所以是应该的,自然不应期望和要求,这样孩子自会原地踏步。又或者定的期望本身就过高,导致您需要时刻辅助。

 

3. 辅助误区:如果我们老是习惯地伸手去帮助(尤其是以爱的名义),或许我们对这个学习机会本身的难度过分夸大了,老觉得孩子孩子受不了,那样孩子面对困难时可能在您的“鼓励”下会自然地找您来帮忙,而不会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

 

    如果您陷入这三个误区之一,或者父母之间对这三点的判断出现分歧,往往会表现出行动上的分歧,例如爸爸觉得孩子能力很好,让孩子去参加各种挑战,妈妈却觉得孩子很差,老想帮一手,不一致的信号会让孩子最终没有了主见。

 

.因应孩子能力需要,创造把握学习机会

    首先我们要明白,教学机会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1. 刻意制造型:而有的则需要把孩子单独抽离出来刻意地教导。例如通过一对一的图片认知训练来讲解这个知识点。

 

2. 无形嵌入型:通过计划去嵌入日常生活情景,例如妈妈有意在睡前阅读中讲蝴蝶有关的绘本图书;

 

3. 转瞬即逝型:有的教学体验机会是即兴自然产生,例如孩子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只蝴蝶,通过和妈妈对话学会了蝴蝶是什么,怎么从小虫变出来等。

 

    用我导师Susan Sandall的话来说,这三个层次的教学机会,需要因应孩子的能力和目标进行选择组合,并构成一个相对应的融合辅助体系。前面两种学习机会需要家长老师去创造,第三种则需要去把握。

    就像学功夫一样,首先是基本的一招一式,然后尝试在生活中嵌入运用,在后来是能做到见招拆招。对于特殊儿童,刻意的练习是锻炼基础能力的重要媒介,而能力提高后则可以更多在自然情景中嵌入这些学习机会来教学,而等到孩子具备某些关键能力(如主动提问),则在家中老师的提点下,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把握利用好那些转瞬即逝的学习机会。对于那种转瞬即逝型的学习机会,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较高,最比较难把握的,但恰恰最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以后我会专门讲解一些技巧。现在我们先来打好基础,看看前面两种机会如何创造。

 

三。教学计划

    或许很多家长老师觉得拿起笔就头疼,教学计划嘛,应付一下教学评比得了,何必较真?我在学习早期干预时,刚开始也不理解为啥要写那么详细的计划,谁会看呢?后来才明白,其实写计划是一个锻炼自己思维的过程。思考严谨更周全,您才可能教好一个孩子,一个班级,甚至管理好一个幼儿园。没有受过专门训练,面对孩子时我们往往只能被动应付,疲于奔命,犯同样的错误。等您习惯这种思维方式,当面对转瞬即逝的教学机会时,您自然会更好地把握到。

 

   教学计划不是越长越好(最好控制在2页纸以内),最基本的,一个教学计划应该包含:

1. 清晰的教学目标(我究竟要教孩子什么东西?)

2. 关键教学材料清单(可别落了)

3. 教学流程步骤(开场白是什么,如何抓住孩子注意力,演示内容是什么,孩子要怎么参与)

4. 辅助计划(如果孩子做不好,我应该怎样提供适度的辅助)

 

    假如您真的不想写,起码您找个朋友,口头给对方讲一遍,看看按着这几个点您是否说清楚了。放心,再好的计划在执行中都会有漏洞,一遍一遍下来您反思自己的思维“盲点”,总会有进步的。

 

    刻意制造型的教学机会需要详细的教学计划,那么,对于无形嵌入型的教学机会,有没有相对应的工具帮助我们思考呢?

 

   限于篇幅,这里举一个方法。那一张大纸,纵向把您孩子从起床到睡觉的时间和主要活动列出来,然后横向列出您希望教的合理目标。看看哪些目标有可能在那个时间段或活动中教。假如目标很重要,却没有现成的合适教学机会,则一定要和老师或专业人员商量,看看可以怎么调整生活作息规律,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例如在我们华盛顿大学的融合幼儿园,在午餐时间时为了促进孩子的交流,我们嵌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话题卡。卡上面是一个问题,例如您最喜欢的卡通电影主角是谁?然后下面是超人芭比等。老师可以先跟一位孩子练习,然后让能力比较好的孩子去问其他小朋友,能力弱一些的小朋友可以通过口头回答,或者是指一指来回应。尽管工具很简单,但却给了小朋友间互动的一个机会,长期积累下来,会形成优质的学习体验。

 

总  结

    为什么有的孩子早期干预效果特别好?我认为最重要的差别就是学习体验的质量和数量的差别。国内曾十分流行各种流派争论,在我看来是十分不可取的。在美国,各个早期干预方法本身就是互相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不管黑猫还是白猫,能为孩子提供优质学习体验的就是好猫。

作者|曾松添(Tim)

 

华盛顿大学学前教育早期干预在读博士

(编辑:北京七彩虹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