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5010255946 / 010-56255560

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的现代康复

发布时间:2017-07-31 16:21浏览:

一旦确诊为脑瘫,应立即采取以训练为主的综合手段,将残疾降低到最低程度,将潜能发挥到最高程度。康复的目标是,最低要采取将来能达到生活自理,而正常化和回归社会是最理想的。目前国际公认治疗方法是神经生理学疗法,简称理学疗法,国内称为现代康复。

神经生理学疗法(PT)

(一)Rood法

又称为多种感觉刺激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康复治疗师Margared Rood提出的。基本观点认为运动模式是从出生时就已存在的反射模式中发展起来的,这些模式不断地被利用和通过感觉刺激不断地被修正,直到在大脑皮质意识水平上达到最高的控制为止,并且可以通过重复而达到正确的运动模式。

1.应用皮肤、本体等刺激促进和抑制肌肉收缩。

2.负重,在关节两端向关节施压,沿肢体长轴给关节深的压迫感觉,以促进深度的姿势肌肉与和抑制痉挛肌肉收缩,负重结束后可做简单的运动,如手的作业训练等。

3.按运动发育顺序进行运动控制训练。

(二)Bobath法

又称神经发育治疗法,是英国学者Bobath夫妇20世纪50年代确立的治疗脑性运动障碍的有效方法。Bobath认为运动功能的整合中枢有脊髓、脑干、中脑及皮层四个水平,下位中枢受上位中枢的控制。脑损伤引起的症状除运动发育迟缓外,均为上位中枢控制解除的释放症状,即原始反射亢进导致的姿势异常和运动异常。尤其是中脑和皮层损伤引起的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障碍,在脑瘫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抑制原始反射支配的异常姿势,促进立直反射、平衡反射支配的正常姿势和运动的出现。基本手技有:抑制性手技、促通性手技、关键点及叩击等。

(三)Vojta法

又称诱导疗法,是联邦德国学者Vojta博士20世纪60年代,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全身性的反射性运动。基本原理是利用诱发带的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反射性运动,通过这种移动运动反复、规则第出现,来促通正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抑制异常反射通路和运动,达到治疗目的。

(四)Peto法

又称引导式教育疗法。是匈牙利学者Peto教授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主要针对运动功能障碍。具体方法是按障碍的程度分班,每班10~20人,3~5名引导者,将日间所有的活动编排成课程表,包括起床、穿衣、移动、进餐及洗浴等,引导者通过语言引导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异常的功能得以改善,并逐渐使其主动完成动作,最终达到独立完成的目的。每日从早到晚进行一连串的日常生活课题。从易到难、循环渐进,根据完成情况再设计下一步课题。在集体治疗中,患儿可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竞争,充分调动主管能动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适合3岁以上听理解正常的患儿,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训练时间3~6个月为宜。

(五)上田法

上田法是日本上田正博士于1988年创立的用于脑瘫康复治疗的新方法。其原理是根据Myklebus的相反神经抑制网络理论,认为正常的反射和运动是在大脑皮层和小脑的调控下,依赖于脊髓正常完整的相反神经支配,即当神经兴奋主动肌收缩的同时,会向拮抗肌传入抑制的冲动,出现相应的迟缓,从而保证了运动的完成。当中枢神经受到损伤,失去了对下位中枢的调控,就会出现相反神经网络的功能异常。表现为四肢和躯干的过紧张,而导致姿势异常。上田法认为去除末梢的过紧张,异常姿势就会自然消失。所以设计了一套抑制异常相反神经兴奋。活化相反神经抑制网络的手法,旨在调动脊髓的潜在功能,以达到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目的。临床主要用于痉挛性瘫痪。

(编辑:北京七彩虹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