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5010255946 / 010-56255560

智力开发

北京七彩虹康复认知训练 解密:孩子为什么会打人?!

发布时间:2018-07-24 11:04浏览:

      上周末Go姐陪着小妞去儿童乐园玩,一眨眼的功夫抓伤了两个小朋友,还打了一个,虽然下手不重,但是也让对方家长很不爽,原本在楼下都是看着别人家熊孩子打人,如今Go姐自己也要做一个熊家长了。

 

      没人愿意让孩子跟爱打人的小孩一起玩儿,攻击行为也会严重影响一个孩子今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化。有研究说,3岁半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最近朋友圈有很多讨论孩子打人的问题,其实,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出现过“打人”。最初的“打人”只是手的敏感期的一个演练,却常常因为家长的不当干预和错误的教养方式,使孩子的“打人”行为固化,最后发展出真正的攻击性。当然还有一些原因,是我们忽略的,比如孩子的语言发展和打人的现象也相关,在一次听讲座中,老师也提到,容易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往往是语言发展不好的,他们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才容易用肢体语言表达。

 

         今天,Go姐带大家一起梳理一下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打人”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分阶段去解决孩子的“打人”问题。

 

非常建议各位转给身边人知道,与其争论对方父母有没有教养懂不懂育儿,我们不如追本溯源,探究孩子打人的根本问题,一起让更多的人做靠谱的爸妈。

 

构建社会和谐,需要更多有智慧的父母,Go姐相信你一定是其中一员!

 

 

首先,爸爸妈妈必须知道:3岁以前的孩子还不知道自己打人后造成的后果

 

3岁前合理引导,3岁后让人头疼的打人问题基本上会消失如果3岁以后还有这样的行为,那就要家长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了。

 

 

 

三岁前
 
三岁前孩子“打人”的常见原因
 

 

1
手的敏感期:手的功能演练
 

 

     孩子9个月左右的时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会让孩子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就像我们突然之间会了某种技能一样,很愿意使用。此时家长的反应中如果有鼓励(疼痛的应激反应或生气发火等过大的反应对宝宝都可能会成为一种鼓励),都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以此吸引大人关注。

 

2
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三岁前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没有发展好,但是肢体动作已经很灵活,所以很容易直接用行动表达情绪。值得一提的是,一两岁的孩子意识不到打人会伤害别人,即使大人告诉他别人会疼,这么大的孩子也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3
表达某种情绪

 

      如果父母或者其他养育人习惯于用强制的方式来管制孩子,或者用恐吓性的语言来吓唬孩子,孩子就可能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模仿中习得“打人”的行为。在TERRIBLE 2(可怕的两岁),孩子进入人生第一个反抗期,这类问题最容易集中爆发,当某种要求遭到拒绝,就会用打人来表示抗拒。

3岁前孩子“打人”父母应如何引导?
 

 

1
不过度反应
 

 

     孩子打人的时候,很多妈妈就会在一旁提醒他“不许打人”,教育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其实这样做反而提醒了孩子:“哦,这就是打人啊”,从而把打人当成吸引别人关注的一种方法。

 

2
给予足够关注
 

 

    缺乏关注的孩子更容易累积出各种问题。平日里,要多陪伴、关注孩子,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爱,满足他被关爱的心理需求。

 

3
重复演练对的行为
 

 

 

       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后,可以教他用拉拉手或轻轻摸的方式来与人交流。告诉他,打别人,别人会疼,也可以在他身上试一试,让他有感性认识。平时在家里,可以教宝宝亲吻家长,轻轻抚摸家长,以示对家长和他人的爱。

 

4
教孩子学会用语言解决问题
 

 

     用宝宝的口吻跟小朋友交流,比如:“我可以做你的朋友吗?”“我可以玩一会你的玩具吗?”示范给宝宝看。玩具被抢之后,教孩子学着说“不”;说服其他孩子轮流使用某件东西,而不是抢来据为己有。

 

三岁后
 
 
三岁后孩子打人的常见原因
 

 

    一般来说,经过了正确引导的孩子,到了三岁之后攻击性行为也会相应减少。因为,3岁之后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强了,情商和行为能力都发展了,能够顾及他人的感受,也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力量。

 

如果孩子在3岁之后仍然有攻击性行为,有以下原因:

 

❶ 孩子缺乏安全感,极度渴望被父母看到,感受到他的存在。如果大人平时总嫌孩子“添乱”,经常批评禁止他们的一些合理行为,那么孩子就会从内心深处感到无力或无用,这种挫败感几乎总是很容易爆发攻击性和破坏行为。

 

❷ 孩子经常会觉得在和父母的权利斗争中自己是胜利者,这会刺激孩子继续攻击行为。很多父母到后来会说“孩子不听话。”事实上,父母是被孩子控制了。

 

❸ 对于个别孩子而言,他们越是不自信,越是想要表现得强大,有力量。有些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正向的评价,或者经常被家长、老师拿来做比较,或者经常被忽视的话,会通过打人等攻击行为获得关注从而增加自我认同。幼儿园里的很多“小霸王”就是这样出现的。

 

❹ 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类孩子清楚并理解各项规矩,但经常会在思考之前就有所行动。大多数胆汁质类型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行为特征。

父母如何引导3岁后孩子的攻击行为?
 

 

1
孩子一旦出现攻击性行为应该立即加以干涉
 

 

    可以采取“身体约束法”,立即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松开。

 

2
接纳孩子的情绪,简短地给孩子一些指导
 

 

     打人行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父母应该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但要清楚地告诉他错在哪里,让他向被打人道歉,并且表示你的关心,你的行为会给孩子做出一个典范。

3
和孩子一起练习和平地解决问题
 

 

    仅仅知道不可以打人这一点是没有用的。他还必须清楚:在我生气或发怒时,除了打人和踢人之外,还能怎么做?比如你可以立刻表示出不开心的情绪,说出“我生气了”或“我感到很生气”,并向小伙伴或身边的长辈提出合理的要求。

4
给孩子足够多的关注,强化他的正向行为
 

 

     当孩子和其他人一起和睦地玩耍,自愿归还别人的东西,恰当地表达生气的情绪时,应该向孩子表达出你的喜悦和肯定。这样做会强化孩子正向的行为,会让孩子有自信地跟别人交往。

 

5
有效利用活力
 

 

    让孩子在游戏和其他活动中释放多余的活力。孩子的天性中有一个需要:爱他人和对他人有用,这是孩子自尊和成就感的来源当孩子自发地想做一些事的时候,耐心地忍受他们的毛手毛脚并给予赞美,让他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可以帮忙孩子慢慢成熟,使攻击性渐渐向负责任的控制过渡。

 

只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的孩子通常都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并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智慧。

 

6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把孩子当孩子
 

 

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家庭问题。一个得到了充足关爱,内在自由流淌的孩子,肯定不是一个问题多多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尊重孩子的节奏,虽然可能让你陷入一些暂时的麻烦,长久来说,却可能让你省去更多更大的麻烦。这也是我们倡导蒙氏教育,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施教的原因。

 

最后,推荐几本绘本
 
 

 

1
卡伦.卡茨翻翻书《不打人》
 

我好生气,我想打我的小弟弟,

或许,你可以打打鼓;

我好生气,我想抓小猫,

或许,你可以抓抓橡皮泥……

现在是不是心情好多了呢?

 

这本书的方法很有意思,让孩子在快乐的阅读中,感受正确的日常情感发泄途径或表达方式,或者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式。

 

2
《手不是用来打人的》
 

 

    告诉孩子小手还有好多好多别的用处,潜移默化,帮孩子顺利度过手的敏感期!同系列的另外一本《语言不是用来伤人的》,教育孩子不要用语言伤害别人。

 

3
《我不再打人啦!》
 

(名字有点那啥,但内容萌萌哒)

 

小仓鼠和小朋友也在一起玩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打人。因为这个,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小仓鼠很伤心,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打人。这时候,小兔子走到小仓鼠身边,说愿意和他一起玩,但是他让小仓鼠发誓不再打人了。小仓鼠开心地答应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小仓鼠真的不再打人了吗?

                                                                                                                                             (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平台 育儿,也悦己~ MamaGo

(编辑:北京七彩虹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