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5010255946 / 010-56255560

机构动态

当特殊孩子来到我们身边--致特殊孩子家长

发布时间:2017-07-25 17:35浏览:

我相信当我们的孩子被诊断为脑瘫自闭症智力障碍等等,哪怕是发育迟缓、中枢神经协调障碍的时候的感觉仍然记忆犹新。没有切身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了解到那种无法用语言能形容出来的痛。但是,事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够拒绝,只能接受,只能承受,不管用怎样的心态或者方式。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只分这个过程花费的时间是长还是短而已。

当得知我们的孩子异常时,我们家长一般会有这样一些心理特点:

不接受现实心理 感到震惊,迷茫,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是异常的,于是不相信现实,多方求医,跑了一家医院又一家,找了一个专家又是另一个专家,不惜花钱,花时间,带着孩子走上了漫长的求医问药之路。跑遍了国内的多家医院,甚至是走进了深山老林,寻找偏方,草药,针灸,按摩,气功等等,期待着一种奇迹的发生,因为刚开始家长们会认为既然是一种疾病,就会有办法来医治,直到几乎所有的专家都给出相同的答案,这才让继续求医的想法暂时得以休息。然而,在求医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并耽误了孩子最佳康复训练的宝贵时间。这里并不是要责备家长的这一固执求医的行为,这是人之常情,在没有经历过遇见过或是学习过相关的知识,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这样做。

内疚负罪心理  当我们接受孩子的异常这一事实后,就认为孩子的异常可能会是一种终生残疾,根本无法治愈,以后可能无法跟正常孩子一样,于是就产生了负罪感,认为是父母的过错导致孩子的不幸,把所有的不对都往自己身上揽,要尽自己的能力尽量补偿孩子,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就完全迁就孩子,父母及全家倾其所有来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包括合理的,也包括不合理的,认为孩子太可怜,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供养起来保护起来,目的只有一个,只要孩子快乐高兴,用这样的方式来弥补对孩子的愧疚。家长的百般呵护,照顾甚至是纵容,这样就会使孩子养成很多坏的毛病和坏的生活习惯,伴随而来的是情绪和行为的问题。最初想用愧疚来弥补却换来了更不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绊脚石。

对外隐瞒闭塞的心理 由于观念和心里压力的问题,我们家长绝大部分不敢也不愿意将实际情况告诉家中的亲戚、朋友及同事,有的家长甚至产生悲观厌世,诅咒命运的不公,生怕别人知道了会影响自己在单位同事、朋友面前的形象及面子等,尽可能不带或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避免碰见熟人和朋友,使孩子与同龄儿童互动的机会减少,失去了更多康复机会和空间,尤其是对于我们有自闭症现象的孩子。说到这里,我也想说一下我们国家社会的现实情况,一个是我们的特殊孩子知识普及和宣传的狭隘,一个是我们的特殊孩子相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没有数量上的优势,这也就是我们这个“特殊”词语的定义,如果我们特殊孩子的数量是远超于普通孩子的话,那我们的孩子就是普通孩子,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有那么多的好奇了。不是每一个人都对我们的孩子有一定的理解和了解,如果我们能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我们孩子的特征,就像感冒那么普及了,或许我们的心理压力也就会小些了,但是这方面的努力需要我们共同参与,也不是三两天的事,我想只要我们愿意去做的话,应该会有效果和意义。

过于盲目,期望值过高 我们有部分家长对专业人员指导抱有怀疑,而不去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不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出发,不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年龄及疾病的程度,而是过于攀比别人的孩子,恨铁不成钢,拔苗助长总幻想哪天有奇迹的产生:自己的孩子突然会变得正常,可以走路了,没有异常姿势了,可以认识很多字说很多话了,能和其他孩子交流了,一起走进学校了。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管是优点或者是缺陷都没有完全一样的。所以,大家不要有事没事就说我的孩子怎样怎样,你的孩子怎样怎样,你的孩子怎么就可以训练说话了,我的孩子怎么还在学习模仿?所有的训练和学习都需要前提,我们只有在遵循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正常的发展顺序来进行康复训练才是有效的。

放任自流心理 当我们的孩子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干预,尤其看到孩子与正常孩子总有差距,或进步不明显的时候,家长感到身心疲惫,或许很多家长的绝望又会在脑海中闪烁。会想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照顾孩子,长时间的精神折磨,付出的和收获的却不成正比,痛苦的情绪无处倾述,所承受的艰辛和苦闷得不到他人的理解,长期缺乏精神上的支持,再加上经济上的负担,父母之间可能就会相互埋怨,责怪,认为全是对方的责任,最后导致家庭的破裂,夫妻离异,双方谁也不愿意管孩子,把孩子扔给年迈的双亲。父母又重新组成家庭,使孩子变得更加孤单,可怜,这种现象是事实存在的。人们常说,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的依靠和支柱,但是如果至亲都选择放弃了,孩子又该怎样坚强?

对于我们的特殊孩子,现在专家们和绝大多数家长们有着共识: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发展患儿的潜在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也就是说,尽管很多特殊孩子无法从药物上根本治愈,但是通过家长及专业人士的努力,孩子还是会有相当大的改观,我们确实能够做许多有益的工作,把孩子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使尽可能多的孩子回归主流,帮助他们具备尽可能多的独立生存的能力。

我们家长在孩子们的康复训练中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1、家长的健康是保证孩子进步的重要因素

不仅需要家长有生理上健康的体质,更需要保持心理上的绝对健康。要以积极的心态,理智的参与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切忌不能有急躁心理和放弃态度,训练中要发挥家长的智慧,相信只要科学的坚持训练,孩子一定会有进步。

2、和睦的家庭氛围和牢固的婚姻是保证孩子训练的重要条件

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合理分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度起来在认识和态度上尽量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面前不要有分歧,为了保持孩子的科学有效训练,安排好家庭生活,孩子的主训人员,全家协调一致共同努力。

3、对孩子的责任感

家长要明确没有人能代替父母,包括专家,训练机构的老师。所以,家长要积极学习针对孩子的训练技巧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灵活的掌握和运用这些训练的方法和技巧来面对自己的孩子,争取达到最佳的治疗训练效果。

4、积极的心态

经过初期的打击之后,家长慢慢认识到孩子要靠自己艰苦努力来养育,家庭要靠自己的信心和努力来维持。作为家长要勇敢地接受事实,全面接纳孩子,要不断了解孩子发育落后的有关知识,了解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关系,家庭教育与机构教育、学校教育的关系,了解的知识越多就越有办法。就会更有信心,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会有助于情绪的调整,相互学习,客观全面的观察分析,欣赏孩子的每一点,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进步。

5、持之以恒的精神

特殊孩子的康复训练是一项需要持续的治疗。这种训练不同于服药或手术,立刻便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这种训练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有些可能需要伴随孩子终生,需要训练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恒心,要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6.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训练方法

特殊儿童有着部分共同的特征,但又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康复训练不能依靠单一训练模式,对于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应根据孩子的需要,在家庭训练中要把握好原则、方法、尺度,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采取综合的训练方法。牢记父母在教育孩子训练中的责任和义务。

7.以家庭训练为基础

长期的康复训练成本和特殊孩子的最终归宿决定了多数孩子康复训练要以家庭为主体。机构训练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是永久的。要想让孩子回归主流社会,就必须掌握行之有效的适合自己孩子的训练方法,每天坚持训练,绝不能朝三暮四。

当特殊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应该做的是:调整好心态,面对,努力,坚持,微笑······

(编辑:北京七彩虹康复中心)